Golang中的RESTful API最佳实践

RESRful API已经流行很多年了,我也一直在使用它。最佳实践也看过不少,但当一个项目完成,再次回顾/梳理项目时,会发现很多API和规范还是多少有些出入。在这篇文章中,我们结合Go Web再次梳理一下RESTful API的相关最佳实践。

关于RESTful API

关于什么是RESTful API,不再累述。推荐几个相关链接。

1.使用JSON

不管是接收还是返回数据都推荐使用JSON。

通常返回数据的格式有JSON和XML,但XML过于冗长,可读性差,而且各种语言的解析上也不如JSON,使用JSON的好处,显而易见。

而接收数据,我们这里也推荐使用JSON,对于后端开发而言,入参直接与模型绑定,省去冗长的参数解析能简化不少代码,而且JSON能更简单的传递一些更复杂的结构等。

正如示例代码中的这一段,我们以gin框架为例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// HandleLogin doc
func HandleLogin(c *gin.Context) {
param := &LoginParams{}
if err := c.BindJSON(param); err != nil {
c.JSON(http.StatusBadRequest, &Resp{Error: "parameters error"})
return
}

// 做一些校验
// ...

session := sessions.Default(c)
session.Set(sessionsKey, param.UserID)
session.Save()
c.JSON(http.StatusOK, &Resp{Data: "login succeed"})
}

通过c.BindJSON,轻松的将入参于模型LoginParams绑定;通过c.JSON轻松的将数据JSON序列化返回。

但所有接口都必须用JSON么?那也未必。比如文件上传,这时我们使用FormData比把文件base64之类的放到JSON里面更高效。

2.路径中不包含动词

我们的HTTP请求方法中已经有GET,POST等这些动作了,完全没有必要再路径中加上动词。

我们常用HTTP请求方法包括GET,POST,PUTDELETE, 这也对应了我们经常需要做的数据库操作。GET查找/获取资源,POST新增资源,PUT修改资源,DELETE删除资源。

如下,这些路径中没有任何动词,简洁明了。

1
2
3
4
5
6
7
8
// 获取文章列表
v1.GET("/articles", HandleGetArticles)
// 发布文章
v1.POST("/articles", HandlePostArticles)
// 修改文章
v1.PUT("/articles", HandleUpdateArticles)
// 删除文章
v1.DELETE("/articles/:id", HandleDeleteArticles)

3.路径中对应资源用复数

就像我们上面这段代码,articles对于的是我们的文章资源,背后就是一张数据库表articles, 所以操作这个资源的应该都用复数形式。

4.次要资源可分层展示

一个博客系统中,最主要的应该是文章了,而评论应该是其子资源,我们可以评论嵌套在它的父资源后面,如:

1
2
3
4
5
6
7
8
// 获取评论列表
v1.GET("/articles/:articles_id/comments", HandleGetComments)
// 添加评论
v1.POST("/articles/:articles_id/comments", HandleAddComments)
// 修改评论
v1.PUT("/articles/:articles_id/comments/:id", HandleUpdateComments)
// 删除评论
v1.DELETE("/articles/:articles_id/comments/:id", HandleDeleteComments)

那么,我们需要获取所有文章的评论怎么办?可以这么写:

1
v1.GET("/articles/-/comments", HandleGetComments)

但这也不是决对的,资源虽然有层级关系,但这种层级关系不宜太深,个人感觉两层最多了,如果超过,可以直接拿出来放在一级。

5.分页、排序、过滤

获取列表时,会使用到分页、排序过滤。一般:

1
2
3
?page=1&page_size=10  # 指定页面page与分页大小page_size
?sort=-create_at,+author # 按照创建时间create_at降序,作者author升序排序
?title=helloworld # 按字段title搜索

6.统一数据格式

不管是路径的格式,还是参数的格式,还是返回值的格式建议统一形式。

一般常用的格式有蛇形,大驼峰小驼峰,个人比较喜欢蛇形。Anyway, 不管哪种,只要统一即可。

除了参数的命名统一外,返回的数据格式,最好统一,方便前端对接。

如下,我们定义Resp为通用返回数据结构,Data中存放返回的数据,如果出错,将错误信息放在Error中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// Resp doc
type Resp struct {
Data interface{} `json:"data"`
Error string `json:"error"`
}

// 登陆成功返回
c.JSON(http.StatusOK, &Resp{Data: "login succeed"})
// 查询列表
c.JSON(http.StatusOK, &Resp{Data: map[string]interface{}{
"result": tempStorage,
"total": len(tempStorage),
}})
// 参数错误
c.JSON(http.StatusBadRequest, &Resp{Error: "parameters error"})

7.善用HTTP状态码

HTTP状态码有很多,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全部用上,常用如下:

  • 200 StatusOK - 只有成功请求都返回200。
  • 400 StatusBadRequest - 当出现参数不对,用户参数校验不通过时,给出该状态,并返回Error
  • 401 StatusUnauthorized - 没有登陆/经过认证
  • 403 Forbidden - 服务端拒绝授权(如密码错误),不允许访问
  • 404 Not Found - 路径不存在
  •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- 所请求的服务器遇到意外的情况并阻止其执行请求
  • 502 Bad Gateway - 网关或代理从上游接收到了无效的响应
  •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- 服务器尚未处于可以接受请求的状态

其中502,503,我们写程序时并不会明确去抛出。所以我们平常用6个状态码已经能很好的展示服务端状态了。

同时,我们将状态与返回值对应起来,200状态下,返回Data数据;其他状态返回Error

8.API版本化

正如Demo中所示,我们将路由分组到了/api/v1路径下面,版本化API。如果后续的服务端升级,但可能仍有很大部分客户端请求未升级,依然请求老版本的API,那么我们只需要增加/api/v2,然后在该路径下为已升级的客户端提供服务。这样,我们就做到了API的版本控制,可以平滑的从一个版本切换到另外一个版本。

1
2
3
4
5
6
v1 := r.Group("/api/v1")
{
v1.POST("/login", HandleLogin)
v1.GET("/articles", HandleGetArticles)
v1.GET("/articles/:id/comments", HandleGetComments)
// ....

9. 统一 ‘/‘ 开头

所以路由中,路径都以’/‘开头,虽然框架会为我们做这件事,但还是建议统一加上。

10. 增加/更新操作 返回资源

对于POST,PUT操作,建议操作后,返回更新后的资源。

11. 使用HTTPS

对于暴露出去的接口/OpenAPI,一定使用HTTPS。一般时候,我们可以直接在服务前面架设一个WebServer,在WebServer内部署证书即可。当然,如果是直接由后端暴露出的接口,有必要直接在后端开启HTTPS!

12. 规范的API文档

对于我们这种前后端分离的架构,API文档是很重要。在Go中,我们很容易的能用swag结合代码注释自动生成API文档。

总结

API写的好不好,重要的还是看是否遵循WEB标准和保持一致性,最终目的也是让这些API更清晰,易懂,安全,希望这些建议对你有所帮助。